广东江门免费派发万盆鲜花遭哄抢 被批无公德
我们提出这个问题,不是要辩论格物致知之学,而是要说明正心诚意之学是儒家意志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。
除了人情事变,则无事矣。可见,知行关系实际上转化为意志与行为的关系。
但在刘宗周看来,这些说法固然很形式,但毕竟没有落到实处。[45]《答董生心意十问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至于志,则是立志去行,立志去做,立志固然很重要,但不等于道德意志。凡营为、谋度、往来,皆意也。我们在讲到孔子和孟子时,把他们所说的志当作意志来理解,而把他们所说的意当作意见、意念来理解,因为他们尚未赋予意以意志的含义。
(彭更)曰:梓匠轮舆,其志将以求食也。但是,意志虽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,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行,行的主意和行毕竟不是一回事,这是意志和知相联系的另一层意思,即避免冥行妄作。[36]《遗书》卷二上,第125页。
人只有通过识仁、体仁,才能理会自然界的气象。盖‘生之谓性,‘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,才说性时,便已不是性也。[10]《遗书》卷一,第4页。他的一些言行能够说明这一点。
这不仅说明人与他物有生命的连续性,而且说明他物也有潜在的仁性,只是未能实现出来罢了。生的哲学不只是从自然观上讨论自然界的生命现象,而是着眼于天人关系,即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,从而揭示出人的生命的意义。
[44]《遗书》卷十八,第183页。但是,要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还在于人自身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自然界具有精神性的功能、作用,绝不是没有生命的、死亡了的物质世界,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二程有泛神论思想,也未尝不可。[13]《遗书》卷一,第10页。
[32]《遗书》卷二上,第34页。但是,真正打破仁与物的界限,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重要学说的,不是别人,正是程颢。此卷为二先生语,此段未注明何人语,但从二程全部著作看,应属程颢语。他在《论十事扎子》中说:圣人奉天理物之道,在乎六府。
但是,在天只是生,在人则为仁,因此,人要尽其仁性以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。万物之生意最可观,此‘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
自然界的这种内在价值必然实现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,这就是性,而且从本源上说,性是善的,这也就是说,自然界的生生之理是向着一个目的进行的,这个目的就是善,人则是这一目的的实现者。这个体正是全体、整体之义,不分天人、内外、物我,都是一个生。
因为语言的有限性和对象性不足以言仁,故只能从有限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上说仁,如能近取譬的方式,就是最好的方式,医书言仁也只是最近最好的比喻罢了。二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的生理之学归结为性理之学,而性理的核心便是仁。这与他所提倡的生理学说不无关系。理虽然具有客观意义、本体论意义,但是必须落实到性上,才能说明其实质意义,也就是说,程颢和宋明儒家所倡导的理学,本质上是性理之学,只有从性上去理解理,理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,而性和生是不能分开的。[49] 关于推的问题,前面已经说过。生理必须落实到性上,才能实现其意义。
但这并不能说明动物不与有也。但是,仁虽然不能说,却是可以体认的,所谓识仁、体仁,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命体验。
[22]《遗书》卷十一,第119页。[55]《遗书》卷三,第59页。
人与动植物虽然生于天地自然界,同得天理,但在如何实现上毕竟不同,因此,只能说人与动物相似,不能说完全相同。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意字。
其关键是敞开心胸,打破人与物的隔离与界限,放这身来在万物中一例看,这样就能得到最大的快乐。但是,自然之理从实质上说只是生理,既是生,则必有所生,这就形成天与万物、天与人的关系问题。在这里,程颢不仅肯定了人性的可贵,而且对人类提出了要求,即从自身出发,能近取譬,如同孔子对学生们所要求的,推己及人,推己及物,做到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。故曰:‘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远庖厨也。
惟其与万物同流,便能与天地同流。生是生命创造之理,也是生命创造的过程。
另一方面,道就在一阴一阳之往来运动与转化之中,元来只此是道而不在别处。程颐语录记载:‘孝弟为仁之本,此是由孝可以至仁否?曰:非也。
天之生理是普遍的无私的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,因此,所生之物,皆完此理,人不会多得一些,动物不会少得一些。从人的方面说,则是受于天而为性。
现代科学证明,动物是有知觉的,植物也有知觉或类似于知觉的东西。但是,桥总是要修的,木材总是要用的,最好是用现成的木材,而不要对正在生长的树木起计度之心。君子得其大矣,安可使大者亦小乎?天理如此,岂可逆哉?以天下之大,万物之多,用一心而处之,必得其要,斯可矣。这一点,连程颐也是承认的。
天地本一物,地亦天也。当他体悟出这一学说时,自然有一种人生乐趣。
颂中有二句云:‘杀之则伤仁,放之则害义。一说,天生禽兽,本为人食,此说不是。
前者具有逻辑的意义,后者则是存在意义上的本体。所谓一本之学,即是本于天即生理,但生理是由性来实现的,性是由心来实现的。